佛教造像十分讲究法度,不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规定,甚至还有《造像度量经》这样的经典对身体的比例、尺度进行细致的解说。如果不符合这些法度和规定,那一尊佛像就会有“不如法”的嫌疑。例如,藏传佛教中的唐卡,就需要严格遵循《度量经》的尺度来进行绘制,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经典的根据。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却又往往不知所谓的佛像眉心的那一个小点,就是佛教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法相,即第三十二相中的“眉间白毫相”。
根据佛经记载,白毫相是指佛的眉间有白毛,柔软如兜罗绵,其色雪白,光洁清净,长一丈五尺,右旋卷收。这是佛在因位时,见众生修三学,称赞其美而不毁訾,有谤者则遮制守护而感得的妙相。能见到此相者,可除去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的生死之罪。
在佛教造像中,白毫相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不能随意为之。绘制白毫相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绘制出其中的“右旋”特征。佛教讲究右旋与右绕,这种动态的旋与绕,实际上体现着佛教的特定的宇宙观与时空观。而“旋相”就是这一观念在佛像上的具体表征,佛经中记载白毫相“引长一寻,右旋螺如真珠,大放光明”,这里特别强调右旋,就是意图强调一种宇宙在生灭之间的动态。
与佛像形制的历史变化及地区差异相同,白毫相也并非存在于所有时期和地域的佛像中。在一些早期的佛像或者特定地域的佛像里,白毫就不是一种一定会出现的相好。有些佛像中,即使有白毫,也未必会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白毫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在佛教艺术的后期逐渐成为了一种相对固定的造像样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badwe.com/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