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汉语成语,拼音是 zhōu gōng tǔ bǔ。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意思是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比喻求贤心切。在句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吐哺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说的是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故事。
西周初期,周武王伐纣成功以后天下并没有完全归于周家,周武王一直担心商纣的残余势力会威胁自己的江山,但周武王最终没能解决这个心结而去世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周成王。当时周成王还年幼,周公旦作为成王的叔叔,武王的弟弟,承担起了辅佐成王的重任。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旦在辅佐成王的时候尽心尽责,为了招纳天下的贤才,他吃饭的时候只要有贤人来求见,马上就把饭吐回碗里,放下碗去接见贤人,吃一次饭都要停三次;洗头的时候有贤人来见也要停下来去接见,洗一次头要停三次。这个故事说的是周公旦求贤若渴,对天下贤士都以礼相待。曹操这样评价周公,他自己也确实做到了如此。《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镜头是曹操接见许攸的时候赤脚相迎,也体现了曹操对贤人的渴望和尊重。
周公旦辅助周成王成就了西周的强盛,平定诸侯叛乱,营造洛邑作为周国的“备用国都”,为东周四百多年的基业提前做了准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是周公对贤才的态度,也反映了周公为周家皇朝鞠躬尽瘁的付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badwe.com/1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