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E生活首页
  2. 传统国学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2张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应龙何画?河海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4张

鲧若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将他推举?

都说对此怀有忧虑,为何不先试用评估?

鸱龟助其盗取息壤,鲧有什么神圣德行?

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帝为何对他施以刑罚?

将鲧长久禁闭羽山。为何三年还不放他?

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有何变化?

接手先人未竟事业,终使父亲遗志成功。

为何继承前任遗志,他的谋略却不相同?

洪水如渊深不见底。怎样才能将它填塞?

将天下分为九州,是按怎样的标准划分?

应龙如何以尾画地?河海如何流通顺利?

鲧是什么使他意乱?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这一段是鲧禹治水的传说,屈原借鲧禹际遇之差异对人间的规则提出质疑:付出为什么没有回报?改变做事的方法就能改变结果吗?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6张

大洪水的真实性已经被考古学家证实:鲧禹治水发生于公元前1920年左右,起因是一场大地震。这场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积蓄了大约7倍于98年长江大洪水的量。然后瞬间崩塌引发了当时黄河流域的超级洪灾。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8张

这次大洪水,《山海经》、《尚书》、《国语》、《墨子》、《孟子》、《史记· 夏本记》等大量先秦文献均有记载。

关于鲧禹治水的故事,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鲧生于尧舜二帝之间,当时洪水泛滥,鲧被尧帝委任治水之职,多年未成,被帝以失职罪诛于羽山。鲧死后其子禹承父志继续治水,十三年功成,定九州铸九鼎,建立夏朝。

当然,先秦文学尤其是《山海经》的故事不可避免有浓烈的神话色彩。比如鲧得到天神帮助,盗取息壤堵塞洪水。还有鲧作为男性,竟从腹中生出了禹。

禹治水时也得到了应龙的帮助,以尾划地开辟河道,导洪水入海,以致功成。还有禹在开山时化作神兽巨熊,儿子启是从石头里诞生……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10张

后世许多文学创作都能从这些原始神话故事中找到原型,比如孙悟空的形象是结合禹和启创作的。《鬼吹灯之巫峡棺山》中的乌羊王借鉴的就是大禹开山治水的事迹。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12张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任”是胜任的意思,“汩”意为治理,“鸿”通“洪”,洪水之意,“师”指众人,“尚”意为推举。

这句话是反问句,从鲧最终失职这个定论反问:既然鲧没有治水的能力,最初众人为何要推举他?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佥”是都的意思,“课”的意思是试,“行”是用之意。“课而行之”用现代的话就是试用他、考核他、考察他的意思。

这句是上一句的延续,包括百科在内的很多版本都将这句话翻译为“都说没有什么担忧,为何不让试着做去?”

个人认为,联系上下文,这样翻译有不仅不连贯,还有自相矛盾之感。根据后文的描述,众人不是“不让鲧试着去做”,而是让他主持治水很多年。

佥曰之后的“何忧,何不课而行之”描述的是一个问题。联系上下文,我认为这句的意思应该是:既然大家都对鲧治水怀有忧虑,为何不先对他进行试用考察,评估过后再根据其能力进行任命?

这两句其实是屈原的质问,屈原在《离骚》中用“婞直以亡身”(婞直:刚直)描述鲧,可以看出,他并不认同鲧失职这个定论。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14张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鸱”在这里指神鸟,“龟”自然也是神龟。这句直接取自神话,鲧治水的时候,有鸱龟引路,去偷天帝的息壤。“听”是德行的意思。

鸱龟这两种神兽是上古时期太阳崇拜故事中的一部分。《山海经》中关于太阳的描述中,日中有金乌鸟,太阳每天由金乌鸟载着东升西落,西沉后由神龟驮着从西回到东。

这句话看似反问,实质是双重肯定。是前两句质问的有力论据,神鸟神龟都愿意为帮助鲧治水,说明鲧是有德行之人,是天命所归。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16张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顺欲”是符合要求的意思。“帝”在神话中指天帝,在史料中指尧舜两帝。至于是尧帝还是舜帝,不同的典籍有不同的解释,有说尧帝也有说舜帝。“刑”是刑罚之意,关于鲧的记载,他死在羽山这一点没有争议。但他是被流放至死还是直接被诛杀,也有不同的记载,屈原趋向于流放至死这种观点。所以才有接下来“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这一句。

“遏”是禁闭的意思,“施”通“弛”,释放的意思。

屈原认为鲧治水不仅有效,而且即将取得成功,是皇帝降罪鲧的举措让这次治水功亏一篑。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18张

屈原对鲧有“物伤其类,人同此心”的共鸣,两人的遭遇非常相似。

屈原曾经在秦军压境时临危受命,促成齐楚联盟,击退强秦,保卫了楚国。后因为变法损害了士族代表的统治阶层的利益,被联合迫害流放。

他认为自己跟鲧一样是天命之人,在《离骚》开篇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血脉和生辰。他是三皇五帝之一颛顼帝的后裔,又生在寅年寅月寅日。

他认为自己背负着改变社会的使命,而自己也用外交和内政两张漂亮的成绩单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屈原当政期间,齐楚联盟稳固,内部通过变法改善民生,国力日渐增强,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

然而,他最终和鲧的际遇一样,在接近功成之际被命运施以重锤,功败垂成。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20张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伯禹“即大禹,禹称帝前被封为夏伯,故称伯禹。“愎”意思是从…腹中出生,神话中禹为鲧所生。“纂”是继续的意思。“就”意为跟从。“绪”是事业。“考“是古时指代过世父亲的尊称,生称父,死称考。

这两句是对禹治水的概括:禹从鲧的腹中出生,继承父亲遗志,并取得成功。

鲧以男子之身生禹,看似非常荒诞,其实亦有实事映射。这个情节的原型是一种叫做“库瓦达”的风俗:原始社会某些由母权制刚刚进入父权制的部落里,女人产下孩子之后,男性将刚刚生产完的女子赶走,自己躺上刚刚生产完的床铺上,假装孩子是自己生的。男性用这种占有劳动成果的方式彰显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22张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

“续初继业”指继承父亲的事业;“窴”(tián)通“填”;“则”是标准;“坟”是划分;“应龙”是上古四大神龙中唯一生有双翼的龙,传说中应龙用尾巴划地,指引大禹开沟挖渠,引流入海。

这四句是大禹治水的细节经过:禹采用区别于鲧的治水之法,用疏取代堵,征服大洪水后定天下为九州。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24张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营”在这里解释为惑乱,被迷惑导致意乱。

这句话是对鲧禹治水整个事件的疑问,父子二人同做一件事,一人一法,一成一败,真的只是方法的问题吗?如果堵确定是错误的方法,鲧用此法治水多年,为什么一直未被众人制止?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26张

鲧禹治水的实质是一个政权更替加王朝成立的故事。

三皇五帝时期,华夏大地是万国林立的状态,那时候的国,是一个个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尧帝的领土是众多部落中最大的。

尧帝当政期间黄河流域爆发了大洪水,因为规模太大,整个黄河流域的部落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治理。

鲧因为治水有成效,得到了民望,再加上治水期间得到了调动诸多部落的权利,渐渐形成了一股可以威胁统治权的存在。

至于鲧究竟有没有夺取政权的意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们今人也已经无从考证。最终结果是鲧被官方定性为渎职无能之人,削去权利,丧失自由和生命,在神话谱系中被描述成祸乱百姓的凶兽。

神话中鲧盗取天帝的息壤治水,事实上 ,息壤的确存在,当然它并不是什么无限生长的宝贝。古语 中“息”是停的意思,“壤”指的是土块、石头。用土块石头让洪水停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堵。

鲧治水的方法,应该是用竹笼木笼,将土块、石块装进去投入水中,筑堤防洪。这个做法一直到后世还被治水专家使用,李冰父子造都江堰,采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28张

中国历史上,有史册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593次,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

黄泛区是非常难治理的,因为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洪水过处,泥沙淤积,会同时改变地貌和河道。

象这种史诗级的大洪水,以当时的生产力,治理几十年是正常现象。

现代考古人员发现,大禹治水时期,气候好转,季风降雨正常化,植皮恢复,各大河流完成改道,洪灾自然也随着气候的改善而减少。

所以,实时上,鲧禹治水一成一败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方法,而是气候。

禹治水成功后,得到了各部落的拥戴, 继尧舜之后成为了黄河流域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没有放弃非常时期被授予的权力,而是集中权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政权——夏朝。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30张

虽然主流声音都在颂扬禹的功绩,盛赞他用疏代替堵明智高效。但屈原自己治理过国家,也管理过民生,知道治水最有效的应该是筑堤(堵)加通渠(疏)组合,而非单用一策。

而且,疏通九川,开辟九州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即便是屈原所处的战国,人力尚不能及,何况是禹所处的上古时代。

屈原不相信神龙相助的神话,但他又无法理解禹为何能制服洪水,只好留下这个问题,让后世解答。

当时,民智未开,人们缺乏思辨精神。屈原是最先对“命运”提出质疑的觉醒者,相较于“天道”,他更关注“人”的力量。

在《天问》后面的篇章中,屈原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无情地拷问。文王、武王、比干、伊尹、箕子、吕望、管仲,有忠有奸有贤有佞,或善终或凄惨,并未遵循“善恶有报”的教义。

当时虽然没有“社会学”,但他通过自身的经历,结合历史人物的命运,越来越确定,所谓的天道命运之说,并不可信,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32张

这种超越时代的“人本思想”,西方直到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才开始普及传播。同样是关于大洪水的神话,西方圣经中非常有名的诺亚方舟。与我们的鲧禹治水放在一起,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东西方文化内核的根本性差异。

鲧禹治水的内核在“治”,诺亚方舟的内核是“避”。在西方的神话体系中,神降灾祸是为“罚”,目的是清洗人类的罪恶。而中华神话体系中,天降灾祸是为“儆”,目的是警示统治阶级要励精图治,造福于民。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应世观,西方在十四世纪之前,所有的画作都是神,没有人的身影。直到文艺复兴,人才取代神成为文化中的主角。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34张

2021年2月24日6时29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探测器将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约3个月,环绕器7台载荷将全部开机,开始科学探测。

这是《天问》系列的第六篇,我们会与天问一号一起,将这部集文学、宗教、科学、哲学等多种思想于一体的“千古万古至奇之作”逐一为大家展开。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者,与我们一起共度这趟穿越之旅。

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鲧窃息壤小古文原文) 第36张

这里是先问辅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badwe.com/132100/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